“双百”方针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一种“如沾春雨,如坐春风”之感,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是因为“双百”方针
A. 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B. 破除了文艺意识形态限制
C. 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歌颂
D.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
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 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C. 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D. 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后,“双百”方针得到正式的确定。“双百”方针的确立
A. 消除了文艺领域的分歧
B. 意在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热情
C. 表明党的执政方针改变
D. 得益于广大知识分子的支持
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文化与世界从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世纪文库”、“外国研究中国丛书”、“走向来来丛书”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和发行,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理论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 表明中国学术界已全盘西化
1957年3月,毛泽东同文艺界部分代表谈话时说,“……那时的文学团体‘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曾经对作家采取命令主义,强迫别人必须怎样写作。但听说那个时期还有一些言论自由,以后就只许讲党和政府的好话,不许讲坏话,不能批评,搞个人崇拜。”“谈话”反映了毛泽东
A. 反思苏联文化建设的教训
B. 准备推出“双百方针”政策
C. 批评“拉普”的命令主义
D. 反对苏联“命令主义”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
A. 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B. 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
C. 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D. 反映新中国政治生活和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