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A. 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
B. 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
C. 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D. 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
北魏政府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桑田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A. 促进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B. 使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C.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 推动了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 继承华夏传统
B. 提升民族认同
C. 促进民族融合
D. 化解民族矛盾
“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 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B. 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 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 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 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 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 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 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
A. 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
B. 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
C. 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D. 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