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汉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农业化的过程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 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 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A. 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
B. 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
C. 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D. 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
北魏政府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桑田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A. 促进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B. 使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C.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 推动了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 继承华夏传统
B. 提升民族认同
C. 促进民族融合
D. 化解民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