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 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 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 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
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 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 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 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 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江南地区
A. 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B. 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C. 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C. 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 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