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两者的共同点是
A. 反映社会普遍现象
B. 注重个人品德
C. 重建人伦等级秩序
D. 反对正当欲望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
A. 法治 B. 专制统治
C. 德治 D. 无为而治
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C. 传统儒学的影响
D. 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解读史料的基本原则。下列史料解读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选项 | 史料 | 结论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中国早期民本思想产生 |
B |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 |
C | 谭嗣同说:“誓弑尽天下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 | 维新派反对君主制 |
D | 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 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 |
A. A
B. B
C. C
D. D
“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也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精神支柱;它与“君权神授”共同构成古代天命哲学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 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 “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 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 统治者借神学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
A. 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
B. 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 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
D. 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