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内容是春秋时期关于君主的几段记述。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春秋时期 记述 出处...

下表内容是春秋时期关于君主的几段记述。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春秋时期

 

记述

出处

(春秋初年)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

《左传·庄公十四年》

(春秋初期)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左传·隐公五年》

(春秋中期)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

《左传·襄公十四年》

 

 

A. 君民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B. 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

C. 以民为本的意识日益浓厚

D. 忠君爱国的观念不断发展

 

B 【解析】 三则材料都强调君主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众对君主的臣服和敬畏,表明春秋时期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故B选项正确;第三则材料强调君民之间的相互关爱,不能说明君民关系日益紧张,故A选项错误;前两则材料都着重突出君主的地位,不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意识,故C选项错误;“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两则材料强调了君主的地位,无法体现忠君爱国的观念,故D选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薛瑄(13891464年)字德温,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因生牲聪颖,再加上良好的求学环境和自己的勤奋,薛瑄在六七岁时便能对《小学》、四书熟悉背诵,十一二岁就会写诗作赋。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他勤政爱民,刚直不阿,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因得罪太监王振,以对当今朝廷不满为由,薛瑄被下于锦衣卫狱中。1449年,冤案得以平反并入内阁参与机务。后因对明英宗玩物丧志不满,辞官回乡。薛瑄在家乡设教,讲学著述,“秦楚吴越间来求学者以百数”,一度出现了“从教门外沉如海”的盛况;他还精研程朱正心复性的理论,达到了高深的境界。薛瑄所处的时代,“道学不明”、社会风气“颓废”,嘉靖帝亦曰:“圣贤道学不明,士趋流俗,朕今有感薛瑄能自振起,诚可嘉尚。”薛瑄死后,朝廷降旨准予薛瑄从祀(注:配享)孔庙,被尊称为“先儒薛子”,成为明代第一个配祀孔庙的先儒。

——摘编自韩金晶《民国以来薛瑄研究文献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说明薛瑄能够成为一代名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薛瑄从祀孔庙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结束以来,欧盟一直致力于建立共同的安全与防务政策,但英国却始终对此保持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欧盟日益强烈的建立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要求,英国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建立欧洲安全结构对自身安全利益的得失之后认为,所有的防务和安全问题必须严格限定在政府之间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国有充分的自由和机动来保持外部的利益和国内一致。英国认为,欧盟在政治结构上必须承认政府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成觅国之间国家利益的自然差异。而北约依然可以按照一种灵治的万式被其他组织或指挥体系使用,以回应当前或未来的危机。英国政府在两党的一致支持下,从一开始就不赞成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宣称的发展共同防务政策和建立“实际上的共同防务”的计划,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防务政策也持基本否定态度。

——摘编自王波《论英国对建立冷战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态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欧盟建立欧洲安全与防务体系所持消极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体系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成立后的苏维埃政权贪污腐化行为时有发生。临时中央政府开办了多期培训班,进行反腐倡廉的教育。苏区政府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严惩贪污腐败。设立控告局,悬挂控告箱;建立突击队,加强不时监督;设立巡视员和工农通讯员,形成监督网;设立专门检查委员会,组织群众法庭;组织临时检举委员会,核实检举情况,报告上级政府和军事机关执行,等等。红军师以上单位设立党务委员会,负责执行党的纪律等党务工作。中央苏区所辖各省、县都设立检察委员会,负责监督政府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执行苏维埃颁布的各种革命法令。中央苏区还发动群众,“驱逐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出苏维埃”。至此,中央苏区的反腐敗斗争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摘编自袁征《试论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革命的经验表明,一旦法律人被排挤于政治生法之外,他们“必将成为革命的急先锋”;如果为实现民主自由的权利,而造成长期的社会动乱,就违背了社会变革的初衷,法国不仅革命过程中充满暴力与血腥,革命之后,由于革命过栈中造成社会分裂,导致政局的长期动荡,经历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与法国不同,美国人并没有因为狂热追求平等而失去了自由,因而也避免了一场法国式的革命。英国也是通过“光荣革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了目标,并形成了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传统,使英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托克维尔认为,法律人在美国社会里拥有的崇高权威是“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最坚强堡垒”,能够用最小的流血代价换来最大的社会进步,才是最成功的革命。

——摘编自陈婧茹《自由与平等——托克维尔命题》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吸引海外各国派遣使团通商,以壮国成明初对各国均一律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海外各国纷纷派遣商团前来访问,中国的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明政府花销加大,政府不堪重负。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年间开始,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到了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但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二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施的贸易统制政策,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出于特殊需要,通过政治力量人为地全面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和实践。对工矿、金融、商贸、田粮等方面实行全面的干预。贸易统制政策是战时经济政策,将平时经济纳入到战时统制的轨道,一切经济运转“都应该按照军事的需要去活动”。国民政府实行贸易统制,并按照本国的现实需要控制进出口,利于中国实现贸易自主;而战争的扩展及大国的卷入,也使得相关国家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在原有在华贸易体系被摧毁之后,或被迫或主动放弃相关权益。

——摘编自杨福林《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演变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和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本质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