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要求各部队“对于国民党军队,我军谨守防地,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仅在彼方进攻时,我应执行自卫原则。”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有助于“双十协定”的实施
B.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C. 符合民族战争的需要
D. 阻止了内战的爆发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年份 |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 | 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 | 总税则 | |||
必需品 | 合计 | 无出口 | 有出口 | 合计 |
| |
1928年 | 5.1 | 5.1 | 8.1 | 6.7 | 4.1 | 4.3 |
1929年 | 22.2 | 17.2 | 18.3 | 13.8 | 9.0 | 10.3 |
1930年 | 23.6 | 17.7 | 25.1 | 13.2 | 10.2 | 12.0 |
A. 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 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 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 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一位明末清初的浙江大儒说:“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这一观点
A. 是对西方法学理论冲击的反应
B. 实质是儒学法律思想的返本和再造
C. 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时代特点
D. 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
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A. 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 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 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 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落后于唐朝
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 商业发展必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唐太宗贞观三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据载在武后、中宗之前,史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导致“傥(同‘倘’)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由此可知,当时
A. 史官个人才能得到发挥
B. 史书修撰管理严格
C. 史官与大臣间矛盾尖锐
D. 修史制度需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