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世纪中后期起,传教士们追随欧洲探险家的脚步来到美洲,他们无惧危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前往土著村庄传道,寻找皈依者。法国神父布雷萨尼在1644年因传教而双手致残,但伤口痊愈后决定继续为上帝工作,因而发展了很多信徒。这说明
A. 传播天主教义是海外探险的主题
B. 宗教活动由经济需求推动
C. 宗教为欧洲殖民提供了重要支撑
D. 欧洲的宗教信仰优于美洲
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 “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
D.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
《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脆弱
B. 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C.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汉代时,有人总结致富的经验,“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开始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B. 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 农工商的身份观念正在淡化
D. 经济发展逐步改变社会观念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下列情况在唐朝城市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市场遵循“日中而聚,日落而散”的古训
B. 商品交易由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的管理
C. 全城坊市分置,星罗棋布,街衢宽直,制度宏伟
D.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