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材料二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商业市镇大量出现,繁荣兴盛;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 (2)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结构,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儒家重义轻利安土重迁思想,缺乏技术创新。 【解析】 (1)由材料“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可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由材料“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可见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商业市镇大量出现,繁荣兴盛;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由材料“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可见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 (2)由材料“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可见缺乏技术创新;由材料“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可见儒家重义轻利安土重迁思想;由材料“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可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不利于社会进步;结合所学,“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宋代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完成下列要求:

(1)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材料三: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什么?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下表说明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

C.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查看答案

《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如图中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