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科举制在唐初有进士(诗赋)明经(儒家经典)明算(数学)明法(法令)等科并行同考,而到后来,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此变化
A. 反映了儒学统治地位确立
B. 说明科举较注重行政能力
C. 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
D. 体现了科举制的日益完善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出现以上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氛围
B. 师徒传承的保守传承方式
C. 长期战乱导致政局动荡
D. 生产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
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 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B. 应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
C. “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在反思满清何以取代朱明的时候,顾炎武对清代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一名思想家的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
A. 忠君恤民,保家卫国的天下情怀
B. 反对苛政,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C. 仁孝当先,舍生取义的儒者风范
D. 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题文)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至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士途径 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新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C. 吸收了佛教思想
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