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揭示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B.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C.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A. 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 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 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A. 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 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
C. 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
D.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
A.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 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 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