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宣称“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五四...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宣称“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这主要反映了

A. 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

B. 民主革命促进民众素质提高

C. 国人已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D. 教育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后“教育救国”成为时尚,这是民族危机下,爱国知识分子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素质的提高,故B错误;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教育近代化的突破性进展,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汇合到16世纪才开始,西方的影响到19世纪才得以加强。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缺乏

A. 文明交流的技术条件

B. 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C. 文明交流的历史基础

D. 文明扩张的经济动力

 

查看答案

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 经济严重衷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政府管理失控

 

查看答案

(题文)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推广

B. 世袭制度的没落

C. 郡县制的实施

D. 井田制度的盛行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查看答案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而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孟子认为

A. 以夷变夏是历史发展趋势

B. 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

C. 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民

D. 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