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A. 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B. 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 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的冲突
洋务运动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之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以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A. 向往西方的议会制民主
B. 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 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他们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材料中的“他们”
A. 倡导暴力革命以推动社会进步
B. 深刻地感悟到人的伟大
C. 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D. 直接掀起近代科技革命
1610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 统治者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
B. 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
C. 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D. 当时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
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则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下列对这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 两者都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B. 两者都否定“天理”的存在
C. 两者都反思了当时的正统思想
D. 两者都挑战权威、反对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