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遂责其违约”。李鸿章这一认识
A.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 争取到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 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 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日花糕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这反映当时
A. 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
B. 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
C. 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 政府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C.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D. 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产物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自觉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A. 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