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一次科举取士达八百人,超过唐开元全盛期二十九年取士总数,而且在太学生的录取上唐代规定须是五品以上公子孙,但宋代则规定是“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北宋采取与唐代不同的科考政策旨在
A. 推行重文轻武的战略 B.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 解除科考的品级限制 D. 适应理学的发展需要
(题文)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一现象说明
A. 进士入仕比门荫入仕地位更高
B. 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
C. 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
D. 科举出身方有资格修国史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B.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隋文帝杨坚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和“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此举
A. 节省了中央财政支出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C.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 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