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 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 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 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 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 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 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
D. 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A.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B.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C.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
B. 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 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D. 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
南宋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一处或数处,称之为“团”、“行”或“市”,如:花团、青果团、布行、销金行、米市、珠子市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商品交换活跃
B. 城市消费趋向奢华
C. 工商业市镇兴起
D. 政府加强市场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