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 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B. 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 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D. 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A. 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 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
C. 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 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董仲舒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在此,董仲舒
A. 主张天人感应,神化君权
B. 警诫否定君权,实施仁政
C. 宣扬三纲五常,注重教化
D. 建议独尊儒术,巩固统一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成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出自
A. 《论语》
B. 《道德经》
C. 《韩非子》
D. 《墨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住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来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搖搖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造成李鸿章人生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据此谈谈你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悲喜人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