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B.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 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C. 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
D. 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
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对于“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齐国稷下学宫聚居众多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一页。这反映时代主要特征是
A. 文化的下移
B. 社会大变革
C. 井田制瓦解
D. 科技的进步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梁武帝萧衍上台伊始,下诏将凡属后宫、乐府、西解等处的妇女全部放遣。禁绝除习礼乐、缮甲兵以外的一切浮費,提倡节俭。他身体力行,经常只穿布衣,食菜蔬。又虚己待下,采纳众议。他诏令公东府置木函、石涵各一,规定如果对在位者所来注意的政事欲加议论,可投谤木函;如果以功劳、才能、冤枉未为人所知,投石函。萧衍还注重整肃吏治,每当选择长吏,都尽量做到廉平。凡被擢举者,亦亲自召见,训以政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梁武帝》
(1)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