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A.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 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 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 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汉朝初年,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的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黄老治国思想,其主要原因是:
A. 道家学说是社会上最为流行的思潮
B. 儒家的仁政学说被统治者抛弃
C. 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衰弱
D. 无为而治指无所作为、顺其自然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B.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 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C. 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
D. 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
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对于“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