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谁?理学对后世产生了哪些“至深至巨”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司,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三:事在四方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
B. 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提高了地价
D. 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