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否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且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在此,朱熹(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 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情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唐朝太史令傅奕说:“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态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A.佛教和儒学相互融合吸收 B.肯定佛教的教化作用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 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 “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打算将《孟子》排出“四书”之列,并将孟子像从孔庙中搬出去(在中国古代,孟子等是配享孔庙的)请判断,孟子的哪一主张最有可能是朱元璋“龙颜大怒”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谁?理学对后世产生了哪些“至深至巨”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