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20-1961年间我国每户人口平均数的变化概况每户人口平均数(人)
——改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请解读上图中的信息,在a、b、c、d四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时段,指出该时段每户人口平均数变化的态势并从多角度阐释变化的原因。(要求:选取的时段明确,变化的态势准确,从多个角度且结合史实阐释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沿江沿海地区(距离铁路、大河两天行程以内,而便于对外贸易的地区也在内)是近代中国的精华地区,而内地则是落后地区。近代人才、资金纷纷流向精华地区,致使城乡分化更为严重,从而形成双元经济。双元经济的形成,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关,更是近代列强入侵造成经济发展区域性失衡的产物。同时,精华地区农业自给能力较高,就算需要引入粮食、原料等,也往往基于交通和产品质量考虑而选择进口。当时人挑畜驮水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在此低速低效的情况下,精华地区海运业的兴盛更具优势。加之战乱频繁,使精华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分化更甚。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晚清经济的起步》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区城经济交流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步明显,这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我国陆海空立体交通的迅猛发展。在国内交通方面,近年来我国高铁和农村小公路都有很大发展。高铁开通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使经济要素由沿途地级市向中心城市转移,这种高铁的“虹吸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以及第二、第三产业上,而对中西部地区和第一产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公路建设上则能弥补这一不足,特别是县级公路,户户通水泥小公路或便民道则对“三农”帮助比较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摘编自张克中、陶东杰的(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分布的效应》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双元经济现象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现代交通状况的差异,并分析交通发展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肖开文(新牌子的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参与了下图所示的换牌事件,他说:“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当时“左”倾思想仍然存在
B. 向阳乡走在对外开放的前列
C. 肖开文是保守者的代表
D. 农村改革处于深化时期
下面两图中的中国外交活动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 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C. 促进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D. 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黄埔军校招考新生的录取率,1935年仅为7%,而1940年则高达80%以上;1937年黄埔军校的报考标准从高中毕业降为初中毕业甚至肆业。这些变化反映了
A. 战争形势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
B. 黄埔学员的素质不断提升
C. 黄埔军校培训能力的大幅提升
D. 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下降
清末民初政府在军队、警察、学生中推行西式礼服因制作西式礼服最适合的布料是进口呢绒,造成传统丝绸销量骤减,引发了商界的“提倡国货运动”。为此,民国政府规定西式礼服皆须用国产布帛。这说明
A. 经济因素阻碍了学习西方
B. 传统与进步斗争激烈
C. 向西方学习应该符合国情
D. 政府与民众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