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形成一种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这种“格局”
A. 形成于我国商周时期
B. 得益于井田制的推行
C. 呈现自给自足的特征
D. 体现生产者生活富足
周人起于关中、社会经济较落后,而崤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商代时已是文明发达区域,所谓“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实行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郡县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苏颂(1020-1101),福建同安县人.北宋中期宰相,从地方到中央,担任——系列重要官职,为官50多年,政绩颇丰,一直保持清廉作风;严格执行典章制度求百官守法,忠于职中;善于发现并大胆地量才用人。他体恤百姓,在百姓饥荒时立即上书请求教济;清查富户漏税行为,既增加了国库收人,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苏颂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忧国忧民。两次出使辽国,根据宋过实际,提出与辽朝和睦修好的“外交”政策。他治学严谨,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勤于实验;勇于实践;尊重科学,深入钻研业务,在科学上积极开拓进取和创新.在天文学、天文机械制造、药物学、星图绘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时势造英雄”,苏颂的成就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改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概括苏颂的优秀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透过苏颂的成就分析北宋的时代特色。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6月11日至10月27日,中国第5、9战区陆海空军,14个集团军、50个军,总兵力近110万人,以武汉地区为中心,在安庆、湖口、九江之长江南北两岸和大别山北部等广大地区,抗击日军陆海空35万人进攻的大会战,史称武汉会战。会战前夕,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作战计划:立足外线,保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逐次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中国军队作战数百次,伤亡40余万,毙伤日军25万多,大大消耗了日军力量。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也参加了这次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战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国军最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从武汉地区主动撤退。自此,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被迫改变侵华政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改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概括武汉会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会战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特务组织锦衣卫;地方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三司单独向中央负责;大力惩治贪官污吏,反腐反贪的力度前所未有;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卫所制、军户制;设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军队的管理与训练,调兵权由兵部掌握,皇帝控制军权。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清查户口,鼓励百姓拓荒和种植经济作物。实行轻税簿赋政策;建立社会救济制度:遇灾免税,开仓赈灾;实行济贫制度:设立济养院;办公共工程安置流民。紧抓教育,兴办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如此等等改革,颇有成效,史称洪武之治,但也有后人非议之。
——改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归纳明太祖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太祖改革遭受后人非议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20-1961年间我国每户人口平均数的变化概况每户人口平均数(人)
——改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请解读上图中的信息,在a、b、c、d四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时段,指出该时段每户人口平均数变化的态势并从多角度阐释变化的原因。(要求:选取的时段明确,变化的态势准确,从多个角度且结合史实阐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