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

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 1571- 1641)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

 

(1)国家:荷兰(2分) 不同:中国 耕读为正途的传统择业观(做官务农),歧视商人(2分) 英国 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2分) (2)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不同:材料三 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2分); 材料四 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2分) 局限:材料三 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2分); 材料四 只反映局部。(2分) (4)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3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解析】 试题(1)结合所学知识十七世纪的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船队,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海外贸易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霸主所以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国家应为荷兰;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择业观中注重农业,轻视商人,与我国传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相吻合,而英国主张把商人放在人们尊重的地位,体现出了对商业的重视。 (2)中英两国不同的择业观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两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决定的,相对而言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所以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所以出现了新的择业观 (3)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三比较重视工人这一职业,而材料四对新时期中国的择业观的统计则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工人职业的轻视,不愿意当工人。究其局限而言材料三来自于小说,处于当时政治经济的需求有很大的人为加工的成分,不一定是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材料四中的调查仅局限于小部分人,所以也不一定能客观反映中国的现实。 (4)结合上述回答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择业观受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所以有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货币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3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招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铁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4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材料二  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和孔祥熙曾密商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

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曾急电孔祥熙要做好金融币制方面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在币制改革令颁布之前,蒋介石作为军事最高领导人,多挺顾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

抗战前后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顾问的美籍专家杨格,后来在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整理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材料三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比较说明材料三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材料四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4)概况材料四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古往今来,国家治理与制度设计、治国理念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六世纪,大流士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20多个行省,其总督由皇帝任命。各省有固定的税收额度,并统一了全国的币制,金币的铸造权归中央。为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互异的问题,将阿拉米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语言。大流士强化“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的君主制传统,并使各行省驻军归中央政府节制。

秦帝国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全盘实行自战国以来各国陆续采取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免地方行政首长。实行土地私有制,社会成员以统一的田租、口赋、兵役、力役等形式向国家尽义务。为使帝国境内的经济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当年就采取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及车轨的措施,并以秦国成文法为基础,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在军事上,秦帝国的三大兵种分属地方和中央两大系统,军权集中于皇帝本人。

——摘自段清波《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波斯帝国和秦始皇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这种“人文思想”?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

 

 

查看答案

有英国学者指出:美国霸权己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极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这表明

A. 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B. 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

C.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

D.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查看答案

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A. 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C. 提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 体现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

 

查看答案

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

 

重工业类

数量

轻工业类

数量

黑色冶金(钢铁)工业

15

纺织工业

53

有色金属工业

31

食品工业

34

电力工业

113

医药工业

4

煤矿工业

194

造纸工业

10

石油工业

13

其他轻工业

7

 

 

A.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

C. 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

D. 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