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商人卫省轩,目睹“洋火"充斥中国市场,1879年在佛山独资创办巧明火柴厂。工人主体是村民,每到夏秋时节放其假收种庄稼。他还允许工人携带年幼的子女入厂做工。这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材料表明
A.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B. 传统经济影响近代企业管理
C. 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 工农相结合发展道路的形成
1757年至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4成,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业贸易的中区。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工业革命促进中西贸易的繁荣
B. 政府政策的变化
C. 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唐代宰相召开会议的地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高宗末移至中书省。玄宗时因宰相张说奏请,改名为中书门下。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表明
A. 门下省职权范围的扩大
B. 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
C. 尚书省的地位得到巩固
D. 三省分工制衡机制的强化
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都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
A. 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 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 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地选拔朝廷官员
D. 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
B. 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C. 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
D. 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 1571- 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