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法国中等教育机构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校,属于精英教育机构。1802年拿破仑建立国立中学,国立中学注册费用高达1000法郎,相当于一个技工一年的收入,招收对象有一定的智力和文化背景的要求。国立学校由政府直接管制,政府不但给就读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还承诺给学生美好的职业。进入20世纪,法国教育取得许多突破:1930年实施中等教育免费化;1936年,法国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由1882年的13岁延至14岁,1959年则改为16岁。1975年哈比教育改革以后,统一中学建立,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接受统一的普通中等教育。与此同时,统一中学普及化后,学校面临管理同一班级学生不同教育背景、学习水平的问题,不同地域中学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摘编自下翠《法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法国中等教育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法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541-664年,发生了“查士丁尼”鼠疫。这次鼠疫源自中东,通过商路和战争路线传播到整个拜占庭帝国,后来从欧洲大陆传到英国。拜占庭史学家讲其归因于“上帝的惩罚”。鼠疫引发了欧洲人口下降和劳力短缺。民众对瘟疫产生的强烈的恐惧心理严重地扰乱了拜占庭帝国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迅速丧失。1347年——1351年爆发了“黑死病”。这次鼠疫源起于蒙古,随着蒙古帝国的军事和贸易扩张传入欧洲大陆。死亡人数达2000万,占欧洲总人口的1/3,部分地区可达2/3.大量人口的死亡,大片土地荒废,西方学者称其为“欧洲农业萧条时期”。但它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黑死病的蔓延,给人们带来恐慌。教徒们开始对基督的爱心和教会的作用产生怀疑,教会专制地位动摇。人类历史第三次鼠疫被称为“香港鼠疫”。1894年开始于香港,然后蔓延至中国广州、上海等地。20世纪30年代到达高峰,波及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穗港两地人员往来频繁,很多人未经卫生检疫部门的检测,到香港后多在交通繁忙的车站、码头工作,遂成为传播病菌的主要载体。瘟疫的肆虐令当时的香港经济与商业贸易几乎陷于停滞状态,但对于健全殖民政府的传染病预防机制和提高殖民地的公共卫生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李超《历史学语境中的瘟疫》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铁路发展历程
时间 | 成就 |
1761年 |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巴兹铺设 |
1782年 | 英国人瓦特发明能转动轮子的蒸汽机 |
1803年 | 英国人特爱维狄制成蒸汽机车 |
1829年 | 罗伯特(史蒂芬孙侄子)发明的火箭号机车创下47公里的最新记录 |
1857年 | 英国首先使用了钢轨 |
1863年 |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路在伦敦通车 |
1883年 | 柏林商品交易会首次展出电气火车 |
1890年 | 第一条电气化地下铁路在伦敦通车 |
1925年 | 第一辆柴油机车在加拿大使用 |
1964年 | 子弹列车开始在日本东京与大阪之间的铁路上运行,平均时速163公里 |
1981年 | 法国的高速火车刷新了客运火车的最高时速世界纪录,里昂到库尔塔兰,时速达到515公里 |
——摘编自中东铁路纪念馆馆藏资料
材料二: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时间 | 成就 |
1876年 | 淞沪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 |
1881年 | 唐胥铁路开工建设,长9.3公里,有利于当时开平煤矿的煤运。 |
1909年 | 京张铁路建成。由詹天佑设计并负责建造。 |
1956年 | 大连机车车辆厂试制出中国首台“和平”号大功率干线货运机车。 |
2006年 | 青藏铁路通车 |
——摘编自宓汝成《中国铁路发展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2017年,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速铁路网络,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改善了国内交通,而且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大动脉,从中国杭州、义乌等地出发的中欧班列可以抵达荷兰、德国、西班牙等国。
——摘编自《中国高铁缔造强国复兴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1492年至1800年是“全球化1.0”,力量来自国家;1800年至2000年是“全球化2.0”,力量来自跨国企业;从2000年起,进入“全球化3.0”,力量来自个人。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变平了,变小了。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资本扩张的贪婪本性
B. 国际竞争的日益公平化
C.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 全球化观念的普遍认可
斯大林时期的建筑——“布斯金黄”,住的都是领导和颇受重视的工人。该建筑是以著名工人亚历山大·布斯金的名字命名。1935年9月,他曾在一班工作时间内锻造1001个曲轴,创造了纪录,并得以入住“布斯金黄"。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 重视国家建设
B. 权力高度集中
C. 重视培养人才
D. 实行计划经济
美国学者布莱恩·费根认为,约公元1200年起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的寒冷天气使欧洲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产量急剧下降,饥荒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欧洲人“穷则思变”,向着广阔的海洋挺进。这种关于推动欧洲早期扩张的认识
A. 体现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多元
B. 呈现了人类面对气候突变的脆弱
C. 不符合传统的观点因此不可信
D. 肯定了气候决定欧洲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