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材料二: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材料三: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由此可以推知,马丁•路德主张
A. 教会由世俗政权接管
B. 《圣经》由教会解释
C.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D. 世俗政权高于教会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条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
A. 因信称义
B. 简化宗教仪式
C. 建立国家教会
D. 圣经至上
诗人海涅说:“路德的语言在不到几年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这表明
A. “因信称义”瓦解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 马丁•路德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 宗教信仰统一是语言统一的前提
D. 用德语翻译《圣经》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
马丁·路德在16世纪以大无畏的勇气,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潮,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A.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B. 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
C. 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D. 《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