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
A. 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 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 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表明奈斯比特
A. 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B. 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 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 倡导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 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 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洗礼
B. 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C. 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D.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A. 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
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
C. 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
D. 创立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