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面对现代化潮流,中国近代思想界逐渐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和严复引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共同构成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者公开提出“西化”的目标,宣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现代化”一词逐渐代替了“西化”。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认为,从前我们常要说要西洋化,现在常说我们要现代化;西洋文化之所以优越,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的”。因此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文化主体地位变化的角度,评述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过程。
“历史”这个术语,经常可以令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感到一些困惑,因为“历史”不仅是往昔的事实,而且也是被历史考察者设想为往昔发生过的事实,且他们在考察这类被设想发生过的事实时,还自觉不自觉地抱着具有塑造性影响的现今目的、现今理念和现今情感,它们尤其影响了历史考察者对于历史的筛选、解释和从中引出的对于当今的教益。《国际先导报》在谈到东亚区域合作问题时发表了上述观点,并配发了下图的漫画,这说明
A. 澄清历史细节是东亚合作的前提
B. 历史共识促进了东亚合作进程
C. 东亚合作无法跨过历史这道门槛
D. 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任重而道远
1862年,马克思在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 生物进化论对人类社会有积极启示
B.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C. 生物进化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D.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典与时代的批判>中写道:“牛顿虽然对引力的本质持审慎态度,但最终还是对它作了抽象的、纯粹数学形式的概括,把它实际看作是一种直接的、即时传递的超距作用力。”材料主要表明了
A. 牛顿的科学结论不够科学
B. 牛顿在科学研究上缺少严谨性
C. 经典力学的结论应被推翻
D. 物理学研究需要不断深入发展
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其它邦最多的有6票。从中可以得出
A. 普鲁士享有特殊地位
B. 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
C. 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
D. 德国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
独立战争后,美国制定的《邦联条例》:“对地方权益百般维护,各州不愿建立一个强大到能向债权人和军人偿还债务的中央政府”。为改变这一窘况,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
A. 内阁制
B. 议会制
C. 共和制
D. 联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