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学者们指出:“古代希腊人在联邦上向来没有取得任何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希腊
A. 小国寡民各自为政
B. 公民缺乏集体意识
C. 城邦实行集中管理
D. 出现寡头僭主政治
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拔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该谕旨的目的是
A. 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
B. 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
C. 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D. 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这表明
A. 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
B. 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
D. 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
A. 君主专制强化
B. 皇权逐渐衰弱
C. 内阁取代六部
D. 宦官权力失控
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A. 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 由不公平到公平
C. 由重血缘到重才学
D. 由封闭到开放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 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 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
C. 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 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