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强化
B.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 社会政局动荡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源于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 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 地理形势的局限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铁犁牛耕
C. 耜耕
D. 耦犁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 男女分工明确 D.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历史―选修4: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自小接受封建教育。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他以救中国为事,专注研究各国政治外交情事,参与维新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着手组织“正气会”,作为将来武装起义的策动机关。“正气会”的名称来源于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所作的正气歌。在宣布正气会成立的序文中,一万面攻击清政府“甘首腥膻,自甘为隶”,指责清政府对洋人的屈膝投降,成为洋人的奴隶,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一方面又宣扬要“忠君爱国”,称:“日月所照,莫不尊余,君巨之义如何能废”,承认与光绪有君臣关系。19年,唐才常领导了在长江流域掀起的有10多万人参加的自立军起义。这次起义还吸引了革命派参加,促使了保皇派的分化和革命派的发展.为推动两湖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辛亥武昌首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刘涣决《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1)根据材料,概括唐才常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才常起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