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以往“厚往薄来”、“接以仁义”、“示以绥怀”的观念和企图通过海外贸易关系宣示皇家“声威”的虚骄心理有了转变,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这表明( )
A. 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 统治者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C. 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D. 闭关锁国政策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这说明当时
A. 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
B. 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
C. “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D. 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这里的“它”指的是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纺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手工业的劳动力需求增加
B. 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富裕
C. 商品生产区域专业化明显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强化
B.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 社会政局动荡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源于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 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 地理形势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