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金冲及在谈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认为,“民国"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是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
A. 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B. 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
C. 从“奴才”到“公仆”的变化
D. 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
某学者在评价欧洲一作家的作品时说:“他承认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但并不一味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天然合理性,而强调人智对自然欲望的引导和制约,用基督教式的爱去销蚀欲望中的粗俗乃至野蛮与疯狂的成分。”该学者评论的这位作家应该属于
A. 人文主义者
B. 禁欲主义者
C. 现实主义者
D. 宗教改革者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
台湾作家杨渡在《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中描写到一位在台湾做佣人的菲律宾妇女。这是20世纪晚期以来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的一个写照。这种“菲佣现象”反映了全球化下
A. 区域分工的不断发展
B. 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
C. 科技资本的疯狂扩张
D.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这说明当时苏联
A. 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
B.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終完成
C. 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
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 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 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 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