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A. 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
B. 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
C. 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
D. 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材料表明东吴
A. 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 B. 孙权重视海外经济利益
C. 统治范围已远达海外 D. 民间与亶洲已有交往
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 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
B. 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C. 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D. 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 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 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 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A. 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 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
D. 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 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A. 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 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 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 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