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 当时知识界对社会主义倾向已有明显的增长
C. 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对国情的深刻认识
D. 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学校 | 地点 | 特色 |
中央女校 | 北京 |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
神州女学 | 上海 | 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
女子法政学堂 | 上海 |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
A. 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 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 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 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 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中英美三国在1943年冬发动了滇缅反攻战,经过三国军民的共同努力,大获全胜,打通了中印公路,加速和配合了中国反攻、盟军在东南亚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的进程。由此可见
A. 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的主战场
B. 滇缅反攻揭开了中国战场反攻的序幕
C. 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胜利的保证
D. 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 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 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 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 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A. 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 如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 中国内地向外国人全方位开放
D. 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