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
据此可以推知
A. 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 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 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D. 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12-l3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古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l3世纪后半期。许多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也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说明
A. 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继承关系
B. 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
C. 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
D.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法国
1991年,高考作文题目:“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之辩。“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论点凸显的时代特征
A. 墨家学派的时代价值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探索
C. 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老鼠奸,麻雀坏,苍蝇蚊子像右派。吸人血,招病害,偷人幸福搞破坏。千家万户快动手,擂鼓鸣金除四害.”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首诗,记录了1958年春的北京全民杀麻雀事件。该诗从侧面反映了
A. 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高度热情
B. 左倾错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C.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劳动积极性高涨
D. 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城市卫生环境建设
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这场论战
A. 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B. 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
C. 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D. 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