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1年10月下旬,蔡廷锴受命率十九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1年10月下旬,蔡廷锴受命率十九陆军“围剿”工农红军,他也时刻关注东北抗日消息。本计划北上抗日,后因日军在上海发动战事而未能成行。1932年1月,日军悍然进攻上海,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一·二八”事变。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他组织和指挥所部官兵坚守抗日战场一个多月,取得辉煌战果,日军四易主帅,死伤累万。1933年春,日寇攻占热河,并猛攻华北长城各口。蔡廷锴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缨北上,南京政府不允许全军出动,亦应以一部先遣策应,于是,蔡廷锴决定抽调部分兵力北上,自己为先遣抗日军总指挥。先遣军进抵湖南耒阳时,何应钦与日寇签订了《塘沽协定》。蒋介石电令先遣抗日军回师福建。

——摘编自马若义《蔡廷锴抗日活动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廷锴所领导抗日活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蔡廷锴的抗日活动。

 

(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国共内战。 (2)评价:蔡廷偕抗日活动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弘扬了爱国精神,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为以后的抗日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解析】 (1)背景:依据材料“1931年10月下旬”的时间和所学可只是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依据材料“蔡廷锴受命率十九陆军“围剿”工农红军”的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依据材料中“他也时刻关注东北抗日消息,本计划北上抗日”的信息可知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国共内战时期。 (2)评价:依据材料“组织和指挥所部官兵坚守抗日战场一个多月,取得辉煌战果,日军四易主帅,死伤累万”的信息可知蔡廷偕抗日活动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依据材料“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弘扬了爱国精神,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以后的抗日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历史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晩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查看答案

二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趋向的背景主要是

A.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时代主流

B. 区域性与国际性的合作加强

C. 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

D. 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

 

查看答案

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

A. 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

B. 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D.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