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 长征的胜利结束
C.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只不过是一场追求利益的结合,双方都需要对方,但也厌恶对方。当时国共两党共同追求的“利益”是指
A.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五四运动之后,学生联合会的发刊词明确指出:学生界知道中华民国是国民公有的,不是一二人所私有的。学生既然是国民的一部分,就有预闻国事之权。这表明五四运动
A. 使学校成了政治机关
B. 使学生取得了国民身份
C. 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觉悟
D. 增强了学生支持政府的意识
辛亥革命“使军阀统治不可能形成像清政府那样集权的全国一体化的严密政治统治,中国出现了近代以来少有的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推翻了清朝统治
B.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建立了中华民国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二十一条”签订后
“《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 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 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 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