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苏联领导人在出访美国时曾说:“我们只不过存在了42年,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这位苏联领导人所实施的追赶美国的一系列措施
A. 开辟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B. 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 直接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
D. 实现了赶超美国的奋斗目标
《全球通史》载:“从1920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成,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65%,同时,农民的实收入也在减少。”这表明此时美国
A. 经济出现“滞胀”
B. 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C. 社会经济隐藏危机
D. 城乡差距继续拉大
18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和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成为英国社会非常时髦的东西。有人这样描述: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城市贫民,所有衣衫、围裙、桌布,褥垫、窗帘等等,几乎都是印花布。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
A. 改变了英国的社会习俗
B.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 英国经济丧失了独立性
D. 导致英国贫富差距扩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特别强调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资源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并认为资源的勘探进度和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表明新中国的矿业勘探
A.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B. 抑制了轻纺工业的发展速度
C.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完善
D. 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性
史学家郭廷以说:“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非变不可。”这里的“非变不可”主要是指
A. 走私鸦片,扩大商品市场
B. 诉诸法律,建立协调机制
C. 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
D. 政治结盟,实现经济互惠
明代万历《福州府志》卷三七《食货志•一二•物产》记载:“闽缎机故用五层,明弘治间有林洪者,工柕轴,谓吴中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缎机为四层,故名改机。”这表明明代中期
A. 纺织业有明显地域特色
B. 闽地丝织水平明显下降
C. 缎机革新推动吴地发展
D. 小农经济受到明显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