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斐迪南大公遇刺后,贝希托尔德(奥匈帝国外交部长)接受了康拉德(奥匈帝国参谋...

    材料:斐迪南大公遇刺后,贝希托尔德(奥匈帝国外交部长)接受了康拉德(奥匈帝国参谋长)一直在鼓吹的理论: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最薄弱,如今已经浪费许多好机会。他认为,未来几年好机会不多了。现在塞尔维亚变得越来越强大,俄国也在慢慢恢复国力,所以他和康拉德都决心不能让下一个好机会从手中滑落。在斐迪南大公仅遇刺48小时后,他就呼吁给予“塞尔维亚一个决定性的最后清算”。此后,事件接连发生,形势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战争的威胁越来越真实。不仅维也纳、柏林、彼得堡意识到战争可能性,就连伦敦、罗马、巴黎也朦胧地感觉到这是一次真正的危机。那些有能力决定欧洲命运的人,都曾做过一些推波助澜的事,从而加速欧洲坠入战争。

——梅尔《一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贝希托尔德呼吁给予“塞尔维亚一个决定性的最后清算”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世界性质的大战?

 

 

(1)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势力衰退;塞尔维亚要求建立统一国家;俄国插手巴尔干半岛的事务。 (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对峙;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一个整体;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解析】 (1)由材料“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最薄弱,如今已经浪费许多好机会”可知原因为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势力衰退;由材料“现在塞尔维亚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所学知识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原因可知塞尔维亚要求建立统一国家;由材料“俄国也在慢慢恢复国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插手巴尔干半岛的事务。 (2)由材料“不仅维也纳、柏林、彼得堡意识到战争可能性,就连伦敦、罗马、巴黎也朦胧地感觉到这是一次真正的危机”可知此时欧洲已经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由材料“那些有能力决定欧洲命运的人,都曾做过一些推波助澜的事,从而加速欧洲坠入战争”可知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日趋紧张;而战争的规模之所以如此之大还和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一体化的程度有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安德鲁杰克逊之前的几位总统的权力明显受到国会的制约,联邦政府权力重心在国会,总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立法机关。面对这种不利形势,杰克逊决意扩大总统的否决权和任免权,“在两任期间共否决12项,超过以前任何一位总统”。

以“轮流任公职制”取代当时的官员任职不定期制,在安德鲁杰克逊上台的第一年撤换了约1000名官员,在8年总统任职期,共罢免20%的行政官员。美国一位史学家写道:“轮流任公职制和平地推毁了一个阶层对官吏的垄断,缩小了人民和政府之间的距离,是建立民主政府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这项改革是在“赃物属于胜利者”特权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任人唯本党党徒和支持者。美国历史上曾长期按“政党分赃”委任官吏,结果弊端渐多,影响恶劣,人们深恶痛绝。殊不知“政党分赃制”“源于“轮流任公职制”。

——小施莱辛格主编《美国民主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杰克逊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评价杰克逊总统的政治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乡村重振运动出现根本性变化。1965年联邦政府推出新的“乡村发展计划”,1976年又将“乡村重振”和“促进乡村发展”明文列入法规,提出制定村镇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生活和环境,使农村人口生活和福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联邦农业税占国家总税收的2%,农业投入却占国家预算的7%,各州投入资金力度也非常大。联邦德国从1961年开始举办三年一次的全国性“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竞赛分为县、区、州和联邦四级平台,获胜者冠以“金牌村庄”。1998年以后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好”,竞赛取向从表象性“美丽村庄”向内涵性“乡衬生活品质“转变。新的乡村重振效果明显,乡村变成了德国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不只是粮食生产者,还是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的维护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乡村的如画风景和古朴宁静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呈现出勃勃生机。

——邢来顺《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和归纳德国实施“乡村重振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依据史实,学者对近三百年的唐朝171起进谏事件做了统计,纳谏者114次,进谏成功率为68%,从进谏数量与纳谏的成功率来看,太宗朝均首屈一指:进谏37起,魏徵“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达数十万言,均能切中皇帝之失。进谏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诸多方面,有些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例如,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宣布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等十余人为各州刺史,让他们的子孙世袭,绝大多数朝臣包括谏官,都坚决反对,李世民终于改弦易辙。

——王春瑜《唐代监察制度特色》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议会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议会的质询事项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质询制度,并为其他议会内阁制国家所采用,它除了质询者和被质询者之间的问答之外,往往构成议会的议题,产生议会辩论,并可能导致议会对政府提出信任与否的表决,从而导致政府的危机。正如英国法学家詹宁斯所说:“一个议员无论是想要纠正一件错事,还是想要攻击哪个大臣,提出质询的权力总是重要的。它迫使各部在它们的行动中谨慎小心;它能防止一些小小不公平之事,这些事情是如此普遍地和官僚主义连在一起的;它迫使行政人员去注意个人的不平之鸣。”

——《西方发达国家议会监督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进谏事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发起者

主要内容

1874年

英国传教士约翰麦克高旺

成立了一个拥有60多名女性成员的“天足会”,规定入会女性不得缠足。

1878年

英国里德夫人

在上海成立“天足会”,影响逐步扩散到江苏各地,印制了大量宣传材料,广为散发。

1898年

康有为

在广东创立了不缠足会,会员上万人;天足运动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展起来。

1898年

宝复礼、丁家立

在天津成立“天足会”,提倡去除妇女缠足的陋习;戊戍变法失败后,不缠足运动暂告一段落。

1898年

光绪帝

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光绪帝发上谕禁止缠足。

1901年

慈禧太后

下达懿旨,劝禁缠足;封疆大吏纷纷响应。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禁止缠足。学校教育和公共宣传都遍布天足内容,反缠足成为大势所趋。

1937年

苏区政府

颁布禁止缠足的布告,指出妇女缠足是一种“野蛮的伤天害理的封建习惯”,放足是解除妇女身上的“锁链”。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下达了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命令中说:缠足现象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且有害于妇女健康,妨碍妇女参加生产,必须加以禁止。

 

 

 

——王志辉《天足会与脚的解放》(《天津青年报》)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在巴尔扎克写作室的壁炉上,有一尊拿破仑雕像,在其底座上写着巴尔扎克的座右铭:“彼以剑锋所未竟之业,我将以笔竟其业。”这体现出巴尔扎克的创作动机是

A. 消灭欧洲的封建势力

B. 宣扬自由、平等思想

C. 批判资产阶级的软弱

D. 展现金钱社会罪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