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 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
A. 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 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 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
D. 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 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C. 《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 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承秦制,货币仍然沿袭秦朝的“半两钱”。高祖刘邦以“秦钱重难用”为由允许民间百姓私铸货币。汉惠帝与高后时,禁止民间私铸货币,由政府颁行八铢钱。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实行郡国铸币以整顿货币制度。但由于货币的名义重量与实际重量不一致,民间盗铸之风依然盛行。同时,币值混乱,影响流通。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到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历经20余年波折,汉武帝从对货币盲目限制到垄断原料、提高技术水平、确立法定五铢钱,终于摸索出货币的规律。
汉武帝时期的历次币制改革
时间 | 政策 |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 废四铢“半两”,“行三铢钱” |
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 废三铢,再行四铢“半两钱” |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 “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重如其文”; “盗铸诸金钱罪皆死” |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 严禁民间私铸,令郡国共铸五铢钱 |
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 中央政府机构铸造赤侧钱;一枚赤侧钱兑换五枚郡国五铢钱;“赋官用非赤仄(赤侧钱)不得行” |
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 “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均输官负责把全国各地的铜材运抵京师;钟官主管钱币铸造、技术指导等工作;辨铜官审查钱币的成色。 |
——摘编自黄孚伦《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出生在上海一个小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青年时期的徐光启,曾在家乡与广东、广西等地教书谋生。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考中举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他以对先进科学技术特有的敏感与热枕,注重学习和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为当时中国学习、介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先后在翰林院、詹事府、礼部任职。崇祯五年(1632年)成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不久成为文渊阁大学士。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日积月累所成之书,全书共60卷,约50多万字,包括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蚕桑等有关农事的各个方面内容,是我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在我国农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与价值。
——摘编自周瀚光、王贻梁《发明的国度—中国科技史》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