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邓小平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中说:“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邓小平的论断:
A. 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B. 意识到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
C. 预见了“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
D. 指出了苏联必将解体的命运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这表明:
A. 美国有意调整对华政策
B. 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美国一贯鼓吹西欧“一体化运动”,主张“政治统一”、“军事统一”和“经济统一”,因而也赞同舒曼计划。该计划:
A. 标志着法德两国最终和解
B. 是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一部分
C. 直接促成了欧共体的建立
D. 奠定了欧洲联合自强的基础
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结束后说:“冷战是一场没有必要的严重悲剧,源于美苏两国对对方战略和意图上的误解,双方都把对方的战略意图往最槽糕的方面考虑,导致了两国对外政策的僵化。”戈尔巴乔夫认为冷战源于美苏:
A. 猜疑与不信任
B. 意识形态的对立
C. 国家利益的冲突
D. 战时同盟的崩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民的农产品要先出售,取得货币来交租,剩余货币用于购买铁农具、食盆等资料。农业中的商品生产逐步发展,城郊园圃业、林业、牧业、渔业商品化的程度较高。市场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市井、墟市、邑市等,遍布城乡各地,形成不同层次的市场。农业领域的商品生产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郑林《试论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在(荚国)改造农业方面得到了典型表现。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对商品粮的巨大需求。乔治三世在位时期()〜1820年),国会颁布團地法令达3000条以上,英国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基本确立起来,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农村里,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三大阶层。农业的资本主义化,鼓励了农业投资,为技术革命和机器的应用扫清了障碍。播种机、打谷机和收割机应运而生,在农业革新的髙潮中,成立了农血委员会、皇家农业协会等。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农业领域商品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英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攸线的发现,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K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