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李鸿章认为兴办此类企业的目的是:
A.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 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4年,茶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鸦片战争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持续上升。这一现象:
A. 加速了白银外流
B. 促进了小农经济解体
C. 传播了西方科技
D. 刺激了洋务企业产生
1793年,中国清朝乾隆皇帝对来访的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宣称:“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勿需尔国制办物件。”从生产力角度看,上述看法的谬误在于:
A. 自视“天朝上国”
B. 无视工业文明
C. 隔绝于全球化潮流
D. 地主阶级的没落
据统计,英格兰和爱尔兰的人口,在1600-1750年间,人口增长了150万。而1750-1800年,人口则增长了250万。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海外殖民扩张了领土
B. 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 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个世纪内,西欧的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西欧各国的物价平均上涨2倍左右,西班牙则高达4.5倍。这一现象:
A. 推动了西欧的社会分化
B. 不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导致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促成了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
关于商业经营,荀子提出“商以察尽财”,司马迁发展为“以奇谋异胜中得来”,到明清更被人总结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
A. 注重生产之道
B. 渴求获得利润
C. 社会地位提高
D. 遵循先义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