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社会危机的影响
B. 经济变迁的推动
C. 理学功能的更新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同治(1861-1875)以后,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如王韬的《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徐建寅的《德国合盟纪事》等。这些著述
A. 反映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
B. 促进了社会进化论的传播
C. 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
D. 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汉赋“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文化追求,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这里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指
A. 夸张铺陈
B. 奋发向上
C. 全面鼎盛
D. 贯通古今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弓、火箭、火炮、干柴等物往山下释放。”这说明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明朝时期在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D. 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这
A. 体现了朴素的唯心主义史观
B. 反映了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C. 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
D.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二十四史中,元代之前每部正史收录的妇女最多不过60人,元代开始数量大幅增加,《元史》收入了187人,《明史》则收入了308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贞、孝、节、烈”的典型。这反映了
A. 官方史学受理学影响
B. 妇女地位较大改善
C. 主流文化思想发生质变
D. 蒙古政权迅速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