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黄远生曾说:“自西方文化输入以来,新旧之冲突,莫甚于今日。盖吾人需知,新旧异同,其要点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其中□□的文字有可能是
A. 思想
B. 民主
C. 法律
D. 科学
1920年,陈独秀在《国庆纪念底价值》中说:“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虽是一定的轨道,然这轨道却不能够说必须要经过若干岁月才可以改变方向。西欧共和政治经过长久的岁月……现在的东方各国却和他们情形不同”。这一言论表明陈独秀
A. 倾慕欧美文明的渐进演化
B. 认识到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
C. 主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
D. 积极向往社会主义的理想
1915年,福建省按民国政府《教育纲要》的规定增设《读经》课,《修身》课则增加了封建道德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
A. 西学缺失人文主义精神
B. 尊孔复古的推行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维新派极力倡导
孙中山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不过我们所主张的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这种将来的共产,是很公道的办法,以前有了产业的人决不至吃亏。”由此可见,当时孙中山在民生问题上主张
A. 既均衡贫富,又保护私产
B.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
C. 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D. 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徒恃西人之舟坚炮利,器巧算精,而不师其上下一心,严尚简便之处,则犹未可与权。盖所谓师法者,固更有进焉者矣。”该言论早应出自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左宗棠的上述言论表明其
A. 爱国救国,学习西方
B. 裹足保守,贬抑西学
C. 立足传统,抵抗侵略
D. 妄自尊大,目光短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