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惯,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泽,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困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筒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巨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观”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观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不了解西方,不知道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 (2)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的对待再到崇拜。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3)转变: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特点:从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被动转向主动。原因: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形势不断变化,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 【解析】 第(1)问,“事件”,依据材料一信息“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186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主要观点”,据材料信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得出: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不了解西方,不知道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等角度分析。 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泽,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概括得出: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的对待再到崇拜;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的加深、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第(3)问,“转变”,根据材料三信息“赶机会,困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4)问,“特点”,根据材料四信息“由相对筒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概括得出:从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被动转向主动。“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和世界客观形势的变化、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等角度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则荣,不仁则辱”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并列举受其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三大历史事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查看答案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判断,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查看答案

捷克学者胡斯(1369﹣1415年)曾说:“审判世人的权力,在上帝的手里。这权力并没有委托给教会,当然更没有委托给教皇或主教。末日没有到来之前,教士怎么会预知上帝的裁决?而且,怎么可能用金钱购买上帝的救免?”材料中的观点

A. 包含了对赎罪券的认同

B.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 借鉴了路德改革的主张

D. 背离了对基督教的信仰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画布上画上了新近引起欧洲人注目的各种东西,如丝制外套、陶瓷器皿……异域的动物等。王公和富庶的庇护人委托制作了数以百计的这类绘画,使他们的皇宫、住所和商业场所呈现出世界性的风貌。由此可见

A. 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扩大了世界视野

B. 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复兴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彻底否定了神对世界的主宰

 

查看答案

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

A. 平等自由理念

B. 崇尚理性之美

C. 开放包容精神

D. 注重功利实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