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作家刘鹗创作的小说《老残游记》,共20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作家刘鹗创作的小说《老残游记》,共20回。1903年,该小说在报刊上被陆续发表,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该书第一回为全书总纲。它以一艘颠簸于洪波巨浪上且破烂不塔的大船象征岌岌可危的中国。船上的人分为三类,一类为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人,暗喻上层统治集团,他们毛手毛脚,“把这船就弄得狼狈不堪”;二为鼓动乘客的造反者,象征革命派,他们被丑诋为“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势必使大船倾覆沉没;三为“下等水手”影射当时的中下层官吏,他们为非作歹,逵成一个“民困思乱”的危局。为扶危济弱,老残送来一个“最准”的外国罗盘,以能够找正航向,却被“下等水手”和煸惑造反的人同﹣一声斥为“汉奷”而被驱逐下船。

——摘编自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三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囯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根据材料一,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从材料总纲中提取一个信息,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

(3)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三提出的经济主张。

 

(1)示例: 信息:革命派鼓动乘客造反,要使大船倾覆。 历史现象: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发起反清起义。 概述和评价: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出现,通过办报刊、论战等方式,积极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民主革命形势高涨,各地发动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起义。这些起义顺应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沉重打击了清政府。 (2)理论:平均地权。创新: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现实意义:要关注民生;要注重公平和正义。 (3)主张: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 【解析】 第(1)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一个信息,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评述该历史现象。由材料一信息“二为鼓动乘客的造反者,象征革命派,他们被丑诋为‘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势必使大船倾覆沉没”提取情节“革命派鼓动乘客造反,要使大船倾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发起反清起义”。“概述和评价”,依据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出现等角度分析。 第(2)问,“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创新”,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关注民生、注重公平和正义等角度分析。 第(3)问,“经济主张”,依据材料三信息“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囯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概括得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惯,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泽,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困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筒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巨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观”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查看答案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则荣,不仁则辱”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并列举受其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三大历史事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查看答案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判断,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查看答案

捷克学者胡斯(1369﹣1415年)曾说:“审判世人的权力,在上帝的手里。这权力并没有委托给教会,当然更没有委托给教皇或主教。末日没有到来之前,教士怎么会预知上帝的裁决?而且,怎么可能用金钱购买上帝的救免?”材料中的观点

A. 包含了对赎罪券的认同

B.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 借鉴了路德改革的主张

D. 背离了对基督教的信仰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画布上画上了新近引起欧洲人注目的各种东西,如丝制外套、陶瓷器皿……异域的动物等。王公和富庶的庇护人委托制作了数以百计的这类绘画,使他们的皇宫、住所和商业场所呈现出世界性的风貌。由此可见

A. 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扩大了世界视野

B. 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复兴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彻底否定了神对世界的主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