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不过我们所主张的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这种将来的共产,是很公道的办法,以前有了产业的人决不至吃亏。”由此可见,当时孙中山在民生问题上主张
A. 既均衡贫富,又保护私产
B.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
C. 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D. 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 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C. 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D.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观察胡适下列言行,思考其出现的原因是
A. 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 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C. 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D. 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涌入中国,康有为将老子和墨子归到了孔子的麾下,将孔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称为孔教。戊戌维新前,梁启超也认同康有为将孔子之学称为孔教,使孔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康、梁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整合传统文化使其融入世界文明
B. 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
C. 为“尊孔复古”的逆流营造声势
D. 利用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并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这反映出
A.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B. 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C.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D.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美国学者徐中约认为: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为1861-1895年间士大夫的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这种动力的实质是
A. 探寻政治变革
B. 提倡民主科学
C. 探寻求存之道
D. 学习西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