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二: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等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

 

(1)突破:力倡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积极影响:推动了政治变革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2)特点:把教育改革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注重乡土教育;把爱国爱乡有机结合;倡导实业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发展民众通俗教育。 (3)宗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解析】 (1)第一小问“重大突破”,从材料中“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可知,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比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仅限于技术(器物)层面来讲是重大突破。第二小问“积极影响”,通过材料中“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可知,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和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2)依据材料中“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得出:把教育改革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依据材料中“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得出:注重乡土教育;依据材料中“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得出:把爱国爱乡相结合,倡导实业教育;依据材料中“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得出:采用多种形式,发展民众通俗教育 (3)依据材料中“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育方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精神取得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学者书斋里的或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人。

——夏学鉴讲座《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材料三所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指出它的核心精神实质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史论认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老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6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老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查看答案

1919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上某篇文章的标题“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极为醒目。该报道的主题可能是

A.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B. 普朗克与量子论

C. 达尔文与进化论

D. 瓦特与万能蒸汽机

 

查看答案

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这表明他们

A. 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B. 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

C. 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D. 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

 

查看答案

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这说明孟德斯鸠

A. 主张回归自然

B. 反对教会特权

C. 追求社会平等

D. 倡导权力制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