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曾师从王阳明,创立了泰州学派。他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泰州学派与心学无关联性
B. 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不具相似性
C. 泰州学派背离了传统儒学
D. “百姓日用”是检验“道”的参照
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A. “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
B. 《公羊传》成书最早最可信
C. 《史记》记载最详细最可信
D. 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最可信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 墨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儒家
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 承认和信奉仁义之道
C.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18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二: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等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